简论探究让 式教学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因此,数学教师应努力钻研业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以此来不断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学习活动发展思维实践探索主动探究
摘自:毕业论文结论怎么写www.808so.com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与方法,也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合理诱导,激发学生探究内动力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而教师的合理诱导无疑是激发学生数学探究热情的内动力。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教师精心地预设问题,学生能够明确探究的方向,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以《工程问题》为例: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常规解题思路列出算式:30(30÷10+30÷15)=6(天),然后诱导:“如果这段公路长60千米,几天修完呢?”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12天。”教师:“是吗?请同学们自己计算后回答。计算结果出乎意料:仍旧是6天。”生疑:“路程扩大2倍,时间竟然不变。”教师进一步诱导:“如果路程是15千米、45千米、120千米,时间又是多少呢?”学生不再是胸有成竹的样子。经过简单计算答案出来了,都是6天。教师层层推进:“为什么公路的长度不管变成多少千米,工作时间总是不变呢?是不是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无关呢?能不能不用知道具体的工作总量也能求出工作时间呢?”
毋庸置疑,合理的诱导引发了学生对于此类问题的主动思考与探究,使学生在欲罢不能的学习热情中开始了新的学习。

二、关注经验,把握学生探究的起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事实证明,教师对于学生探究起点的把握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起点”定高了,学生们容易失去学习信心;“起点”定低了,学生们会感觉索然无味;那么,如何把握探究的起点呢?在这里,学生的生活经验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一定要知道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
以《圆的面积》为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圆”这样的图形已经十分熟悉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我没有直接让学生死记硬背圆的面积公式,而是借助多媒体向学生首先呈现了自行车车轮、钟表表盘、花盆外沿等等大家所熟悉的图片,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办法粗略计算圆的面积。由于学生之前学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动手操作实践,可以强化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
在探究的过程中,很多同学自然而然地想到用“分割法”,将圆作面积分割,使其无限接近于已学过的图形,最后进行累加。通过多组数据对比,教师提示学生探寻圆的面积与半径之间的关系,重视知识的发现过程。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自主发现: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有操作实践机会,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动手能力。这样,经过“实践—探究—归纳”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但掌握了有关图形求面积的方法,而且逐步形成了空间观念,发展了空间想象力。
事实证明,正是学生有了这样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才使得数学探究活动能够顺利的开展下去,并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宽泛,提升学生探究的价值

问题被称为数学的核心,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引出却是多种多样的。
以《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例,下面是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断:
教师甲(拿出正方形纸片):“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把这张正方形纸张对折。这两条边的长度怎样?”生答:“一样长(或相等)。”师:“打开,再像老师这样把另两条边对折。师同样指着重合的两条对边问:这两条边的长度怎样?”生答:“一样长(或相等)。”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沿着两个角对折,仍然是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回答。最后老师小结并板书: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教师乙(拿出正方形纸片):“大家猜猜,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看谁猜得好。”生1:“四条边一样长。”生2:“四条边长度相等。”师:“是吗?他们猜得对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他们的看法呢?”学生活动:折纸、测量、讨论等。得出结论:生1:“我通过对折发现正方形两条对边相等(边说边演示)。”生2:“我通过3次对折发现正方形4条边长度相等。”生3:“我是用尺子测量的,发现四条边全相等,都是8厘米。”生4:“我是用铅笔做了标记来对比的,发现正方形四条边全相等。”最后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不难看出,教师乙的教学水平技高一筹。虽然上述两个案例都是在探讨同一个问题:正方形的边的特点。但是两个老师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使之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甲的提问较为浅显,学生的回答也只是随声附和;教师乙的提问具有一定的宽泛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无形当中提升了学生数学探究的能动性。全相等,都是8厘米。”生4:“我是用铅笔做了标记来对比的,发现正方形四条边全相等。”最后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不难看出,教师乙的教学水平技高一筹。虽然上述两个案例都是在探讨同一个问题:正方形的边的特点。但是两个老师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使之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甲的提问较为浅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6604 浏览:2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