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师德高校师德有着主要理由及对策学士

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师德主流虽好,但仍存在诸如教师重名利轻奉献、重科研轻教学和重教书轻育人等问题。这就需要加强敬业奉献教育,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师管理制度,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师德修养与实践;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行为自觉。
关键词:高校师德;问题;对策
: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102-0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工作。针对当前高校师德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加强对策性研究,将有助于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教师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高校教风和学风的建设水平。

一、当前高校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在传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总体上保持着积极的和健康的发展态势,但高校教师在师德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在极少数高校教师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问题虽然不是高校教师的主流,但危害性极大,它腐蚀高校教师的群体道德,严重损害了教师的整体社会形象。
1.重名利轻奉献,价值取向错位
新形势下,高等院校所处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受到的干扰影响也越来越大。当前,受社会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部分高校教师考虑自身的得失较多,致使人生理想定位上过于现实,价值观念上追求实用,行为选择上讲究实惠。按道理,教师应始终把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当成是实现个人成长进步的前提,但有的高校教师把教师工作仅当作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致使在从教过程中敷衍了事,缺乏必要的敬业奉献精神,职业道德观念弱化,“学生至上,甘为人梯”的服务意识相对淡薄。有的教师没有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本职教学工作中,组织备课不够认真。有的热衷于经商、炒股等第二职业搞创收,从事与教学科研不相关的活动相对较多。甚至极个别教师受物质利益驱使,缺乏自我规范、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在面对学生的奖学金、入党等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热点敏感问题时,不能真正做到大公无私。近年来,极个别高校教师为一己之利泄题、送人情分的现象媒体屡有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抹黑了教师的良好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高校教师重视自身发展,应该加以提倡和鼓励,但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置于首要地位。轻视甚至是忽视学生的成才愿望,忘记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具有的神圣使命,往往就不能将自身发展的目标有机地融入到对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之中,最终必然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2.重科研轻教学,中心工作偏离
当前,许多高校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时,十分注重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但对教师师德的规范、管理和考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时,评价的标准仍然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评价体系不够合理。同“能”、“勤”、“绩”等“硬”性标准相比,“德”的评价由于难以量化,往往会被高校视为“软”性标准,加之师德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和评价过程仍存在诸多不科学和不合理的地方,造成师德在教师评价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对较低。许多高校从教师的教学的成效考核到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评聘、进修、考博、出国深造等问题的考核处置,大多会把学历学位、科研成果、论文数量和所刊登刊物的等级等作为硬性条件和主要标准,而师德师风方面的情况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被忽略。这在无形中导致部分教师思想上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错误倾向,不再把主要的摘自:毕业论文免费下载www.808so.com
精力放到教学工作中,导致工作的重心出现偏离。由于教师不能专心于教学研究,在学生身上付出的精力也会相对不足,教学质量就无法得到很好的保证,师生关系往往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师生之间交往方式单一,缺少生活、情感、思想等方面的深入交流与沟通,这些问题导致现实中的高校师生关系日渐疏远、趋于淡薄。
3.重教书轻育人,角色定位模糊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具有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教师所扮演的特殊角色是教育道德性的具体体现。徐特立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是教学问的,人师是教行为的。经师易得,而人师难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部分高校教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象,只顾完成教学任务,满足于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成效漠不关心。有的片面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只注重传授知识,没有把教育人、培养人作为应尽的职责,对老师这一角色缺乏准确的定位,认知上存在偏差。在对教师形象的自我定位上,部分教师比较重视业务技能的提高,轻视思想修养的提高。有的自我要求不严,自觉性较差,不能带头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以身作则不够。有的对单位建设不关心,对教学和科研以外的工作不重视。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引路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真正做到启迪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无所作为,教师的师表作用就会逐步淡化。

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必须从高校长远发展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出发,积极加强高校师德问题的对策性研究,努力寻求提高师德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
1.加强敬业奉献教育,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高校在教师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加强教育引导,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教师增强师德修养的自觉性,使其能够做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一是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高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首先应着力打造一支具备高尚思想道德品质的教师队伍,使所有教师能够真正做到“身高为师”。通过组织全体教师系统地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规性文件,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职责,增强他们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强化其育人观念。通过教育活动,使教师既能自觉去学习和掌握广博的知识,又能始终保持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从而以完美的人格力量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二是要加强爱岗敬业教育,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自身在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把教学事业作为终身职业去追求,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三是要加强无私奉献教育。高校应用“铺路石”精神引导广大教师正确对待名利,增强教师的服务和奉献意识,帮助其牢固树立“教学至上,甘为人梯”的意识,自觉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归结到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上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2.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师管理制度,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师德修养与实践
高校应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师管理制度,完善教师评价体系,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师德修养,促使教师真正把工作的重心调整到教学工作上来。一是要建立教师管理的领导制度,高校领导要切实把师德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院校发展全局的大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业务部门摘自:毕业论文格式下载www.808so.com
分工负责和有关方面协调配合的领导体制,建立分工明确的师德建设工作责任制,为师德建设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要建立教师管理监督和激励制度。建立教师管理监督制度,应形成学院领导、机关部门、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教师管理监督整体合力机制,采取行政监督与学生监督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和发挥舆论监督的提醒和警示作用。建立教师管理激励制度,应明确教师奖惩标准,制定具体可行的奖惩措施,确保各项激励和处罚措施能落实到位。三是要完善教师考评制度。高校应切实把师德的评估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之中,制定教师考评指标体系,完善教师的考评制度。在制定教师考评指标体系时,考评指标应依据师德规范选取,指标权重的确立应相对合理,内容把握上应区分层次,这样方可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确立教师考评方式时,要把学生评价与同行评价、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定性考核与量化考核、教学评价与师德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估。考核的结果应及时记入教师考核档案,作为院校开展教师奖惩和聘任选用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3.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增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行为自觉
高校应针对教师存在的重教书轻育人等问题,深入查找当前教师角色定位模糊的深层原因,通过帮助教师强化学生主体理念,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通过高尚的情操、无私的行为、严谨的治学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和激励学生,实现学生思想认识和能力素质的综合提升。一是要确立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时,都应切实关注学生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深入思考自己如何去影响和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只有把师德实践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才能与学生产生深入的思想交流,学生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乐于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二是要发挥典型模范的示范效应。高校应大力宣传教学实践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可以借助召开事迹报告会或总结表彰大会等时机,号召全体教师学习弘扬他们教书育人的高尚品德以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蜡烛精神,带动和提升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使师德建设成为学校良好的传统。三是要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书育人活动。通过活动,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陶冶教师的道德情操,使教书育人成为教师普遍认可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高校应突出抓好教书育人实践的关键环节,督促引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严格遵守师德规范,处处为学生作出表率,以高尚的师德引导和激励学生的成长进步。
总之,教师是学生成长进步的导师,是塑造美好心灵和高尚品德的灵魂工程师。教师要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人范”的追求目标,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以德施教,以高尚的情操、丰富的学识和人格的力量引导和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车丽娜.学校制度的规约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7(8).
朱小蔓.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徐特立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郑金洲,黄向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日、俄师德规范简介 [J].教育参考,1997(2).
〔责任编辑:姚 丹〕

点赞:14567 浏览:60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