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浅谈 小学语文教学中“八德”教育体现

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八德”教育是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的标准。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传统道德教育的载体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八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本文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语文活动几个方面阐述“八德”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八德”教育
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的标准,也是现代道德教育的参考。古人云:“教之道,德为先。”自古以来,教师就肩负“教书”和“育人”这两大重任。做到“教书”和“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在发挥小学语文工具性作用的过程中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小学语文学科由于天然具有的鲜明人文特征与深厚感召力而具备塑造人的精神这一独特功能,且语文学科教学时间长,学生们每天耳濡目染,它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好小学语文的育人功能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语文活动几个方面阐述“八德”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

1.在学习生字、词中体现
汉字具有抽象性和形象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重要特征。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000个左右的汉字,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为人处事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的受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教育。
比如,在学习“乳”字时,为同学们讲解它的来历,在甲骨文中是手抱婴儿哺育的形象,再延伸到各位妈妈哺育小朋友的辛劳,这样的教学不只使其记住了“乳”字的写法、意义,还加强了同学们对母爱的认识,教育他们感恩孝敬父母。再如通过“乌鸦反哺”等成语的讲解,学生们从中不只懂得了该词组的使用和意思,还培养了学生们爱护鸟类、爱护小动物,感恩父母的情操。很多生字、词的讲解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掌握汉字字形的同时明白做人的道理。
2.在阅读文章中体现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指的是通过反复朗读,就能明白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益的原则。语文教材中有些意境优美、情感浓郁的文章特别适合用多读的方法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只有把课文读通、读熟了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人物的思想感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在把课文读熟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课文内容,更加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语文教学应以和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制造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如在人教版教材中有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世纪宝鼎》、《最后一课》等课文,从多方面向学生诠释“祖国在我心中”的一腔热血,使学生真正明白“爱国”的含义。
3.在习作练习中体现
作文教学也是语文学科实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作文是对生活的反映,应当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重视传统道德教育的渗透。学生可以写生活感触,有写作,就随时写下来,对于一些学生还不能理解的人和事要随时给学生们进行引导。
如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从中细细地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既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让学生明白应当礼敬自然。
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注意周围发生的人和事激发写作,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同样能实现培养作文能力,又实现了德育教育渗透目的。写心得体会也是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写心得体会说真话,说心里话,能起到求真务实的作用,写心得体会还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写作中贬斥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能起到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充分利用这种写作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在写作中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

二、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体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是学好语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阅读优秀的贴近生活的读物,可以促使学生们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命。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进行传统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很好的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德育教育,使德育进一步延伸。比如在语文实践性作业设置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农民种花生、起花生以及花生生长过程中除草、打药的调查报告,简单的一个作业,由学生向家长咨询,然后自己做这个调查报告,让学生了解种花生的整个过程,从而了解到父母的辛苦,收到了很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灵活运用,把学生引入到和谐自然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人性的光辉。在小学教育中应该重视德育,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上才更加有竞争力,更能适应社会的进步。

三、通过语文活动进行体现

语文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它可以优化学生心理,也是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活动课中,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语文活动课的设计、实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促使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语文的实际运用中丰富知识,发展智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找出自己的闪光点,对培养健康心理大有裨益。
写日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有位特级教师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课外写作活动还有编写板报、墙报等。这些写作活动也是进行源于:论文网站www.808so.com
语文德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德育教育应切合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将其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去,而语言文字作为表达情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学科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条件,教师不仅传播知识,还潜移默化实现育人的目的。我们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感情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蕴,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传文授道的目的,并在学习生字、词,阅读文章,习作练习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总之,德育教育应以“八德”内容为主线,努力使“八德”教育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一定能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扈中平.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3]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点赞:26960 浏览:12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