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山水画中国山水画创作

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创作是学习山水画的主要目的。它是对传统和生活以及相关知识学养在消化吸收以后的吐出。本文根据本人在毕业创作遇到的有关意与境、虚与实、神似与形似问题以及对它们的处理来浅谈山水画的创作。
关键词:山水画;意与境;虚与实;神似与形似
1005—5312(2012)27—0053—01
山水画以描写自然景象为题材,既抒发了画家对大自然的感情,也给欣赏者带来足不出户而可享受的林泉烟云之乐。因此画家要努力创造可居可游的境界,鉴赏者看画要留意画家所创造的美的境界。境界在山水画创作和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与此可见。要成功创造美的境界不仅需要画家长期艺术实践的积累,更要求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解决意与境、虚与实、神似与形似之间的关系。
一、意与境
在山水画创作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对意境的追求,中国画命题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同时它也是中国历代画家非常重视的一点。潘天寿曾经说过:“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艺术以境界为极致”。潘老先生所说的境界实际就是指意,而山水画尤其重视意境,那什么是所谓的意境呢?意为心灵的声音,是画家的个人情感和精神的反映,它并非取决于实境描写的似与不似,而是要从主客观的结合,是画家的情感借助于笔墨的运用和笔下山川景物的一种表现,是情与景的合一。意境是一种美的创造,它是不能仿效重复的。如何在山水画中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壮观,同时又表现出自身所追求与向往的人生态度。作为一幅艺术作品,只有把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客观内容完美的统一起来才算是真正的成功。这是每一位优秀的画家必须具备的。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经过大量的、艰苦的、认真的和深入的艺术实践,全面了解所要表现的客观对象的各个方面的形态。重视平时的速写,也就是量的积累,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有质的飞跃,才可以在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游刃有余,才能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和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此同时正如黄宾虹老人所言:“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不求修养之高,难以谈意境”。
二、虚与实
当然画面中云烟的运用也体现了山水画中“虚与实”的关系。中国山水画由于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特别强调虚与实的处理,当然我们的先辈们对于虚实处理的论述有很多,常用“计白当黑”“知白守黑”“虚实相生相变”等方法来处理画面,从“实处着力,虚处着眼”使画面虚实相生,而作山水画虚实处理这非常关键,而在画面中云烟它可以起到藏得作用,北宋的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中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发,得烟云而秀媚”。可以看得出烟云在山水画中的地位。

三、形似与神似

在中国古代,形神问题是一个极为重摘自:毕业论文范文www.808so.com
要的的哲学问题,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形神问题与美学发生了直接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实关于形神论最早在在汉代时期,刘安在《淮南子》中就曾经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悦),规(圆睁)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主宰)形者亡(无)焉。”这里说的“君形者”,是指人物的内在精神,没有内在精神的形体,是不会感人的。这大概是神似论的肇始。东晋顾恺之也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他把“传神写照”作为人物画的最高境界,并且提出“迁想妙得”、“传神阿堵”等写神的方法。传神的主张,原本出自人物画,后来扩展到其他画科,即无论画什么东西,都应该表现它的内在精神。而我恰恰忽略了这一点,也因此画出来的山始终没有生命,缺少一种灵气,反复思索,究其原因,原来是因为我只是在照搬客观事物,而没有注入情感,因此就如同朽木般无生气,如果只是求形似,那么事实上照片已经达到极致了,何必要画家来完成呢?绘画之所以有别于照片,主要在于艺术形象渗透着画家的主观情感。例如我的在毕业创作《武夷山四条屏》,认识到了这一点才恍然大悟,于是便对画面重新修整,使它尽可能的表达我的主观感受,刻上我的印记。把晒布岩故意着于浓墨、疏密相间的线条以展示造化的神奇,玉女峰的纤弱以体现她的楚楚动人,大王峰结实的皴染、厚重的笔法则突出其阳刚之美,鹰嘴岩顶上一棵青松的傲然挺立则增加其神气与生气,远山近水的形象把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以及九曲环绕的壮观美景置于眼前,当然这些都是根据自己的精神情感想象上去的,和真实的武夷山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绘画的事本来多是抒发情感,就如同元代著名山水画家倪云林所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当然作为艺术作品也不能绝对追求神似,不讲究形似,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说:“画有三:一、绝似物象,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于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三、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这是对神形关系理解得较深刻的论述,觉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实践时才会在其中发现新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才会对原有的认识加以提高。
参考文献:
梅墨生.山水画述要.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1.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30741 浏览:14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