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培养学生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革新能力

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新课改下,教师既要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传统的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共建一个创新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未知,成为创新的主体。
关键词:历史课堂;创新能力;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036-02
历史课堂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联系归纳的能力等等。在这众多的能力中,最重要的又是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他的核心素质。小而言之,它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存质量,生命质量;大而言之,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在历史课堂中,我们在抓好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同时,尤其要抓好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前,中学历史教学只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采取灌输式的一讲到底的“单口相声”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立地位得不到应有的确立,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在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内容开放

面对考试内容的综合性,在历史教学中要立足于课本,又要超越课本,找到政、史、地三科的切入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笔者在讲汉武帝治理黄河时,请同学们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黄河水患出现的原因,结合近年来黄河下游断流范围扩大、时间延长的情况让同学们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黄河断流的原因,从黄河水患形成的原因中我们得出什么样的教训。这种做法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内容要注意知识的更新,适当向学生介绍史学新动态、新观点。也可将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引入课堂,如:台湾问题、中美关系问题、中东问题、神州五号上天、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等。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关心生存环境、关心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这对开导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裨益的。

二、教学过程开放

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必须打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因而在教学过程和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再发现、再创造,将“单边式”的课堂教学转向多边“互动式”的课堂合作教学模式。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从“之”以乐的人,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勤于动手动脑学习意识,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教师应在历史课上充分利用历史故事、历史名人的典型事例、利用祖国及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巨大的发展变化等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进一步探索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强烈的追求意识积极自觉地学习和探索。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积极上进的学习风貌,在兴趣的吸引下,学生主动参与老师的教学过程,不仅轻松的接受了历史知识,而且懂得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培养源于:毕业论文指导记录www.808so.com

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钥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首先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提高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自觉性,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成为深刻主动的思维。问题的形式要多种多样,问题的容量要大,教师多问一些“你们怎么认为”“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等,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求调动更多的同学参与,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应容纳较大的思维空间,而不要仅仅回答“是”或“不是,”要鼓励学生质疑,只有会质疑,才会主动学习,思维也才会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比如在讨论岳飞时,有学生就提出:它为什么不率领军队打败金朝再回去?还有“你如何评价武则天?”“你认为西安事变应怎样解决才是最佳方案?”总之,问题要精心设计,设计的问题既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回答,也有向“最近发展区”延伸的可能,以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使学生的问题意识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并产生的刨根究底的热情和期望心理,促使学生要“问”。总的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课堂讨论并非什么新鲜事,但课堂讨论意义重大。经常进行课堂讨论,能够培养学生容忍对方的宽容精神,树立的作风,可激发人们的情趣和活力,使人充分感到理性的权威力量。一旦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讨论状态,左右人们的书本权威,在讨论场上显得无能为力,唯一的仲裁者是理性。而讨论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敏锐的分析能力,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那么,在历史课堂上,以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问题进行讨论的呢?一般情况下,笔者使用的方式是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教材中的问题,一般遇到以下情况进行讨论。
1.评价历史事件、人物时进行讨论
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教师如果把结论首先告诉学生,这无疑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教师不要急于定论,而是让学生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历史人物的事迹为依据,进行评价、组织学生讨论。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淡化书本的定论,允许得出与课本不同的结论,只要是以事实为依据,讲的有道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允许多元思维并存,这无疑有助于个性的张扬和发展。
2.在揭示规律时进行讨论
创新教育提倡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历史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会根据所掌握的一些史实,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转变过程,因而要发挥“集体”的功能,来解决这类问题。比如,中国古代史中讲到,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暴政,西汉建立后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经济得到发展。隋末农民战争推翻隋的暴政,唐朝建立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让学生讨论分析,从这些史实中,你得到怎样的规律?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即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直接动力。
3.从历史事件中得到启示时进行讨论
学习历史,不能只在故纸堆中打转转,了解昨天是为了今天和明天,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起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作用,也能提高学生辨别和认识是非的能力,真理来自实践,实践检验真理。因此,必须教育学生从历史中得到启示,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和认识水平。例如,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启示?你从二战的发生、发展、结束中得出什么样的启示?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诸如此类的问题。因为每个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启示也不一样,同学们各自说看法,可以互相补充,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效果确实不错。

三、教学空间开放

历史教学不能只限在课堂,应抽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寻求精神食粮。基于条件有限,笔者不能集体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等。但我建议学生了解家乡历史的发展,抽节假日参观历史遗迹、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收看有益的历史影片;介绍适当的参考读物,指导学习,指导读书。这样有益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纵横综合的思维。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因此,历史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历史创新意识的启发者和培育者,从多方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更充足的条件。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点赞:4962 浏览:11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