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避难高校校园防震减灾规划

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是世界上灾害频率最高、灾害种类最多、灾害破坏最重的国家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日趋加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化给城市带来财富和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不足,提升了城市发生灾害的几率。在快速城市化和地震灾害频发的背景下,防灾减灾工作已成为一项不容忽略的艰巨任务,防震减灾性规划也成为当前探讨的重要课题。高校是国家人才的储备库,年轻人集中密度最高的地方,作为灾害发生时脆弱的地带之一,是社会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同时,高校作为城市中拥有大量开放空间和较为改善基础设施的公共机构,是不可替代的防灾避难场所。由此,本探讨提出“防灾校园”的概念,将防灾避难设计融入到校园规划中。这不仅可以为校内师生提供灾害时的安置点,还可以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防灾避难的场所,乃至在整个城市的灾害预防及避难历程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来探讨高校校园的防震减灾规划:第一部分,对地震灾害、避难疏散、防灾性规划等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浅析了国内外的探讨近况及有着不足;第二部分,对论文的探讨内容、调查地点和所用探讨策略进行介绍说明;第三部分,通过避难疏散相关论述的探讨,结合问卷调查和访问交流的结果,对人们在校园内发生震灾时的避难行为心理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第四部分,首先浅析高校校园在防灾避难中所起的作用,提出“防灾校园”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了校园防震减灾规划的原则,最后以校园的选址、道路系统的设计、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建筑规划、水体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几个方面,深入探讨校园防灾性规划中各要素的设计策略;第五部分,运用GIS技术,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通过对其校区的建筑分布、人口分布、避难场地分布及服务半径、公共设施分布、道路系统分布及最优避难路径的选择等空间情况的探讨,发现其规划中有着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造倡议与对策;第六部分,对论文的探讨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本课题的探讨前景。关键词:防灾校园论文高校论文地震论文避难疏散论文防震减灾规划论文避难行为心理论文GIS论文
本论文由www.808so.com中文摘要7-8
Abstract8-10
1 绪论10-19
1.1 探讨背景10-11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11-12
1.2.1 校园11
1.2.2 地震11-12
1.2.3 避难疏散12
1.2.4 防灾性规划12
1.3 探讨近况及有着不足12-17
1.3.1 国内外进展近况12-15
1.3.2 相关论述的探讨15-16
1.3.3 有着的不足16-17
1.4 探讨目的和作用17-18
1.4.1 探讨目的17
1.4.2 探讨作用17-18
1.5 探讨框架18-19
2 探讨内容与策略19-22
2.1 探讨内容19
2.2 调查时间19
2.3 调查地点19-20
2.4 探讨策略20-22
2.4.1 文献查阅法20
2.4.2 实地考查法20
2.4.3 问卷调查法20-21
2.4.4 GIS 浅析法21-22
3 校园内避难行为心理的探讨22-29
3.1 避难疏散的相关论述探讨22-25
3.1.1 避难疏散的时序与救援22
3.1.2 避难疏散场所22-24
3.1.3 避难疏散行为心理24-25
3.2 高校校园内人群的基本属性25-26
3.3 选择避难路径的行为心理26-27
3.4 选择避难场地的行为心理27-28
3.4.1 避难场地的选择27
3.4.2 选择避难场地考虑的因素27-28
3.5 小结28-29
4 校园防震减灾规划设计探讨29-46
4.1 高校校园防灾避难功能浅析29-30
4.1.1 高校校园在防灾避难中的作用29-30
4.1.2 “防灾校园”的提出30
4.2 校园防震减灾规划原则30-32
4.2.1 安全优先的原则30
4.2.2 因地制宜的原则30-31
4.2.3 平灾结合的原则31
4.2.4 统筹规划的原则31
4.2.5 以人为本的原则31
4.2.6 改建结合的原则31-32
4.3 校园防灾性规划设计要点浅析32-45
4.3.1 校园的选址32-33
4.3.2 道路系统33-36
4.3.3 植物的选择与配置36-39
4.3.4 水体设计39-40
4.3.5 建筑规划40-42
4.3.6 设施设计42-45
4.4 小结45-46
5 基于 GIS 技术的实例浅析46-55
5.1 GIS 探讨概况46-50
5.1.1 关于 GIS 的介绍46-49
5.1.2 GIS 在防震减灾规划中的运用49-50
5.2 基于 GIS 的实例探讨——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50-53
5.2.1 校内建筑的分布50-51
5.2.2 校内人口的分布51
5.2.3 校内避难场地的分布及服务半径51-52
5.2.4 避难场地的选择及基础设施的分布52-53
5.2.5 校内主要道路的分布及最优避难路径浅析53
5.3 小结53-55
6 总结与展望55-57
6.1 主要探讨成果55
6.2 革新点55-56
6.3 展望56-57
7 参考文献57-60
8 附录60-61
9 致谢61-62
1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62

点赞:21277 浏览:95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