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素质教育视野下高校美育有效性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要以后,作为一种高级精神需要的审美成为了每一个文明人、每一个民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审美活动已经发展为人类所独有的精神活动,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人格的完善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感觉敏锐,想象力丰富,情感强烈,求知欲强,希望获得审美的种种知识。因此,如何发现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生活取向,提高大学生对审美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大学生的心灵趋向高尚、健康、纯洁,是高校美育的首要任务,也直接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我们国家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高校教育领域全面改革与创新,尤其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需要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不久前召开的中国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就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善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可见,增强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对于丰富学生的生活,愉悦心情,启发学生思想,开阔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活跃思维有着十分长远的现实作用,也符合国家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的战略方针。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并不像以往只注重应试和技能培养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反而更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它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从单纯技能的培养转向个性的全面发展,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塑造高尚健全人格方面得到双向提高。由此而言,在高校加强审美教育,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方式对学生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理论层面上认识美,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感受美,提高美的鉴赏力,提升审美水平与情趣,这对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与实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高校学生审美素养的目前状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大潮随之冲击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衍生出一些现实理由,特别是在作为学校和社会转型的高校教育阶段。由于现在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属于极度追求个性的“90后”一代,个性本应该建立在有道德准则和底线上,可是因为社会环境和自身认识的不足,他们把无作为、违反正常道德秩序当成个性,存在着理想缺失、纪律松懈、没有学习积极性等理由,有些学生受商品经济影响,审美意识缺乏,“实用至上,功利第一”,日常行为表现的极度自私,把满足自身需求作为唯一的价值标准,这些理由如果没有及时纠正,一旦学生进入社会,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的积累和支持,就会对人际关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一)大学生在审美趣味方面,呈现出世俗化、多元化和功利化的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深刻改革,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经济为中心的观念已深人人心。但市场经济是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繁荣的同时,也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现象,这会导致人们精神的世俗化与功利化。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唤起了人们对物与消费的无穷欲念,对日常生活物质感性实践的沉醉使得人们在“食色性也”的日常需要感官刺激中放弃了向心灵精神层面的跃升,对瞬间快感的迷恋致使审美活动成为类似快餐的消遣。这种情况也同样体现在大学生身上。大学生这一群体独有着年轻人独有的心理特征,如好奇、追求时尚、喜欢新鲜的东西,这就使他们很容易受社会上大众审美时尚和审美价值的影响,在选择审美对象时首先放弃了有丰富内涵和教育作用、高雅的东西,而是选择了浅层次,能提供瞬间感官刺激、时尚轻松的大众快餐文化,并且在学知识方面追求实用性、功利性。

(二)大学生在审美理想方面,审美期望和审美追求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21世纪的大学生,正经历着他们充满朝气的青春时期,也经历着从未有过的时代巨变。他们成长在一个物质条件优越、文化多元共存的社会时期———科技日新月异,商业繁荣,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在这个时代,网络、影视、广告、时尚所构成的日常生活五彩缤纷,装点着人们对末来和美好生活时各种期望。在这样的土壤中长大的年轻一代,他们有着自己的理想和价值标淮。一般来说,他们对审美理想表现出一种正面价值的积极态度:对传统美学内容的继承和拓展,对自我塑造的积极态度,对生活的浪漫情怀,对不同趣味的宽容接受,对健康、发展的社会审美导向的期待。但仍有一些大学生的审美状态令人担忧,以民办高校学生为例,由于民办高校在办学体制和运转机制等方面的差异使民办高校大学生拥有不同于其他公办院校大学生所独有的特征。民办高校的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但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审美功利心重,知性发达而感性不足;平时十分注意个人外在形象的修饰,想要追求时尚但缺乏正确的审美标准,常常把标新立异当成美;积极追求美好的爱情但容易流于外表和物质条件;对美的价值定位有一定偏颇,其审美理想的内容空泛苍白等等,这就需要我们社会和高校教育投入更大的心力来改善他们复杂的审美状况。
二素质教育视野下高校美育的有效性
大学生是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青年人,他们的生理、心理机能和机制一方面正处于逐渐成熟中,开始走向自律;另一方面,这种机能、机制又存在着不稳定性、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事物的影响,而美育恰恰能怡情养性,如能对他们进行艺术审美教育,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以及就业后的健康发展。尽管现在社会和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部分高校也设置了一些相关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审美素质教育的各实施环节还是出现了不足的状态。以民办高校为例,由于民办高校以学生的招生和就业为“生命线”,所以在相应的课程设置上分外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而相对忽视学生的审美教育,轻视学生心灵和品格的培养。同时,一些学生和家长也认为民办大学是自费上学,需要的是毕业后能够快速获得好工作的知识和职业技能,他们并没有看到一个人的人文修养在其就业乃至一生事业中所具有的重要性。因此,要改善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理由,转变以往在教学工作中实施美育的不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加强。

点赞:21369 浏览:95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