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互动互动仪式链论述在传播 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互动仪式链理论是一种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动因的情感社会学理论。本文通过对该理论的综述和对当前传播研究“缺乏对人的关注”困境的分析,探讨了该理论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笔者认为,SNS可以看作由互动仪式链构成的虚拟社交网络,用户使用SNS在根本上是为了获得情感能量。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情感能量新媒体

一、互动仪式链理论略述

互动仪式链是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关注个人穿行于社会经验维度时的动力机制。柯林斯指出,每一次互动都是一种仪式,都可以将其置于仪式强度连续体中的某一位置上。最成功的互动仪式(interaction rituals)是这样一种交谈,其参与者得到了很强的关注,创造了一种共同的象征现实,他们在那个时刻共同相信这一现实。其结果就是使他们带着一种再度充电后的社会团结感离开。
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核心机制是,高度的相互关注,即高度的互为主体性,跟高度的情感连带——通过身体的协调一致,相互激起或唤起参加者的神经系统——结合在一起,从而导致形成了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同时也为每个参与者带来了情感能量,使他们感到信心、热情和愿望去从事他们认为道德上容许的活动。
柯林斯提出互动仪式包括下列四个方面内容:(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2)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因此参与者知道谁在参加,而谁被排除在外。(3)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并通过相互传达该关注焦点,而彼此知道了关注的焦点。(4)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而互动仪式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结果,主要包括:(1)群体团结:一种成员身份的感觉。(2)个体的情感能量:一种采取行动时自信、兴高采烈、有力量、满腔热忱与主动进取的感觉。(3)代表群体的符号:标志或其他的代表物,使成员感到自己与集体相关。(4)道德感。
在对互动仪式的分析中,柯林斯特别强调了情感能量概念。他把情感看做是互动仪式的核心组成要素和结果,但他所说的情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具体情感,而是长期稳定的社会情感,即情感能量。他还指出,情感能量是一个连续统一,从高端的自信、热情、自我感觉良好,到中间平淡的常态、再到末端的消沉、缺乏主动性与消极的自我感觉。
究竟什么样的互动仪式能够得到最大的积极情感能量呢?在柯林斯看来,那些具有权力与地位的人最能够带来高额的情感回报。柯林斯所谓的权力是一种能够支配别人的行动的力量,地位则表现为受到关注和接受荣誉。

二、互动仪式链理论给传播研究的启示

自施拉姆宣称的四大奠基人开创传播研究伊始,传播学已走过了六十余个年头。但不可否认的是,自从1959年贝雷尔森得出“传播学已死”的可怕结论后,学界对于传播学研究困境的探讨就从未停止。当前传播学面临的一大困境在于:忽视了对“人”的关注。在现代学科体系中,传播学的定位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这意味着从本质上来说应是人类自我认识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然而当前传播学在这方面却显露出了严重的缺陷:主流经验学派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不是认识人类自身,缺乏人的研究的自觉意识。相对而言,批判学派对人的存在与发展、意义与价值等问题给予了深切关注,但是该范式中的“人”却没有体现出传播学应当具备的独特的人性视野。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互动仪式链理论可以为传播研究走出“缺乏对人的关注”这一困境提供参考。虽然从性质上来说互动仪式链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但它实际上分析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乃至大众传播基于互动仪式的链式结构,进而挖掘了人类传播行为在社会心理学层面上的根本动因——获取情感能量。
就目前而言,“互动仪式链”对传播学界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词,但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的传播学者对互动仪式链理论了解的深入,这一重要且独到的当代情感社会学理论必会被吸纳到传播研究中来。毕竟,传播学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它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其他学科及其理论的支持。

三、互动仪式链理论在新媒体研究中的前景

如上文所述,作为一种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动机的社会学理论,互动仪式链理论能够为传播研究提供新的思维方式。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媒体研究早已成为当代传播学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微博和SNS为网民的互动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持。在传播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深入化的特点。但是,对于社交网络的使用动机研究,虽有涉及但并无重大突破。笔者认为,互动仪式链理论可以为新媒体研究(尤其是社交网络和手机的使用动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支持。
虽然,SNS是一个虚拟平台,用户之间无法彼此面对面,但是他们之间的互动仍然满足了柯林斯所谓“仪式”的大部分条件,如都聚集在同一场所——SNS平台、共同的关注点——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公共事件等以及能够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所以,SNS平台上发生的单独的用户互动(如发布照片且其他用户对其进行评论)可以看作是一次“互动仪式”;而从现实时间延续的层面上看,这种不断发生且为数众多的“互动仪式”,构成了一条条彼此关联的“互动仪式链”,进而形成虚拟空间中的社交网络。以人人网为例,作为国内典型且用户最多的SNS网站,它的功能齐全,而用户最常用的是加好友、分享、状态、日志、图片五大类。SNS用户使用其中任何一项功能时,他都在进行一种基于虚拟平台的自我呈现。如果作为该用户好友的某个用户对该用户的行为作出了回应(如同意加为好友、留言、转发等),那么他们之间就产生了互动关系。大多数情况是,该用户在人人网上的好友并不止一个,那么就有可能出现两个及以上的人参与这一次互动,甚至该用户其他好友作为旁观者也间接参与了这次互动。由于SNS中“转发”功能的存在,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互动会在SNS这一虚拟平台上不断扩散且累积,最终形成“互动仪式链”。那么,根据互动仪式链理论,参与“虚拟互动仪式”的网民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最大程度的情感能量。
“获取情感能量”的假设还有待验证,但毋庸置疑,互动仪式链理论为社交网络用户的使用动机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①兰德尔源于:党校毕业论文www.808so.com
·柯林斯、迈克尔·马科夫斯基 著,李霞 译:《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评述》,中华书局,2006
②乔纳森·特纳 著,邱则奇、张茂元 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6
③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商务印书馆,2009
④于婷婷、窦光华,《社交网络服务兴起的社会学意义》,《当代传播》,2011(6)
⑤梅琼林、陈旭红,《人即信息:传播学的新生之路——从传播学的困境谈起》,《甘肃社会科学》,2010(6)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点赞:16430 浏览:7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