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用法对If条件句用法比较 学位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运用了语料库对比的研究方法,基于对BROWN和CLEC中的子语料库St3的对比研究,来分析中国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和本族语在使用if条件句的情况。利用Sweetser的三分法,将有效数据分为三类,事理域,认知域以及言语行为域。本文旨在找出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使用者在运用if条件句上是否存在差异。
关键词:中国学习者;if条件句;错误
1005-5312(2012)26-0202-01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研究人们在掌握母语后获得二语的过程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兴起于上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 其标志为语理论的提出, 迄今已有三十多年的。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 各种理论和学说不断更新, 研究方法和手段日益化和多样化。

一、二语习得研究的历史回顾

盛行于20 世纪中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 学习是一种行为形成的过程, 语言行为是由“刺激———反应”构成的。这种理论强调, 语言是一种人类行为, 而不是一种思维现象, 语言的发展被描述成一系列习惯的养成。Fries(1945)最早从理论上提出将对比分析应用于教学, 主张应在对学习者的母语和所学外语进行科学对比和仔细比较的基础上编写教材。一般认为, Lado 的《跨文化语言学》( 1957) 是第一部探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808so.com
讨具体的对比分析方法的著作。Lado把外语学习的主要困难归于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 认为通过对比两种结构的异同可以预测外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和难点。

二、本文的研究问题及方法

本文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BROWN和CLEC中的子语料库St3和St4的对比研究,来分析中国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和本族语在使用if条件句的情况。利用Sweetser的三分法,旨在找出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使用者在运用if条件句上是否存在差异。本文旨在解答两个个研究问题:
1.在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学习者之中,谁用的if句更多?二者在使用上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2.根据Sweetser 的三分法,中国学习者在使用if从句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通过antconc软件,提取出了三个语料库中的所有if从句个数。
在St3中,if条件句出现633次,占总量的3.69%。在 Brown中,if条件句出现了1305次,占总量的1.10%。
作者运用SPSS软件,进行卡方检验,通过数据显示,关键值为665.870.远大于3.84.可以断定,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学习者之间在使用if从句上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再手工从633个中国学习者使用的if从句中,按照Sweetser的三分法,分类:
可见,中国学习者对第一种if从句使用的较多。研究表明中国非英语专业学习者相对于母语使用者而言,过度使用了if条件句。中国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并未真正掌握if条件句的全部用法,因为他们从来不用认知域和极少使用言语行为域。相当于本族语使用者来说,中国学习者使用范围及其有限。
参考文献:
石丽莉.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借词AT搭配行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2008.
苏晓军.虚拟结构的认知研究.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3]宋利丽.对Get用法的对比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13716 浏览:5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