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抗战时期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进展大纲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教育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重任,一个国家教育办得好坏,联系到这个国家的强弱和民族的兴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深谙这一点,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教育遭到侵华日军的疯狂破坏。这给中国教育造成前所未有的危机。但在抗战结束时,中国高校在数量上已超过战前,中等教育和初级教育都较战前有所进展,这被世人誉为战争时期的奇迹。而抗战时期的桂林教育,则是奇迹中的奇迹。抗战时期,桂林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进展,教育的进展也成为一个主因,推动了桂林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成为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据有重要一席的“文化名城”。抗战时期桂林的教育事业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存活下来并有所进展的?目前已有的关于抗战时期教育的探讨,多以高校内迁、战时教育政策的演变等角度对此做出解释,取得了一定的探讨成果。但具体到抗战时期的某个特定地区的教育进展不足,探讨成果还是较少的。由此,正是基于以上理由,本论文以整体上梳理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进展的基本脉络,具体探究和总结桂林教育取得的成就、有着的不足及其体现形式,浅析其社会理由和认识上的理由,不仅能够充实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地方史的探讨,也利于以历史的角度浅析教育结构中的矛盾和症结,总结中国教育进展的规律,为当前中国教育革新提供历史借鉴。本论文在立足于发掘和整理抗战时期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基础上,广泛汲取前人探讨成果,试图对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进展进行全面探讨。按照桂林各级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将全篇分为八部分,加以论述:第一部分是引言与探讨综述。对抗战时期民国政府有关战时教育的相关政策、制度探讨;抗战时期教育的进展概论探讨;战时国内各类学校进展探讨以及港台及境外关于抗战时期教育论著进行了浅析。第二部分阐述了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进展的社会环境。分别以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人口环境、安全环境等5方面进行了论述。抗战初期,广西省内相对稳定,新桂系集中精力继续整理省政,并加大力度开展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大建设"。新桂系采取的这些建设措施对推动战时桂林文化教育事业的进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抗战时期,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因缘际会成为“文化城”,引起国内外人士的普遍关注。桂林之所以能在短期内迅速崛起,成为国统区抗战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被人们公认为战时“文化城”,决非偶然。一是地理位置优越。二是抗战前新桂系制订执行了一套宽松自由的文化政策,抗战爆发后桂林的政治气氛对文化界人士具有强烈吸引力。三是中国重视把桂林建成抗战文化的基地。抗战前夕,为了使桂系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大量工作。抗战发生后,与桂系建立了比较好的合作联系,桂系同意在桂林建立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曾三次来到桂林指导工作,并选派大批著名文化人士如夏衍、胡愈之、邵荃麟、范长江、司马文森等到桂林工作,增强了对桂林文化界的领导力量。由于桂林迅速崛起为“文化城",在全国政治上、文化上地位的空前提升,使得新桂系、以为首的国民党和中国都十分关注并采取了相应的政策,也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注意和嫉恨,必欲去之而后快。由此,抗战时期桂林的教育进展面对着一个特殊而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和安全环境。第三部分考察抗战时期桂林各级种类学校教育的进展概况。抗战时期的桂林教育事业可以说是全面丰收,以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以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都得到前所未有的进展。抗战以前,桂林的各项教育进展是缓慢的。抗战初期,广西省政府继续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施行多年的国民基础教育上,对高等教育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抗日战争爆发后,广西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各项建设事业进展很快,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的人才,客观形势对广西高等教育的进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华北、华东、华中和广州、香港地区相继沦陷后,大量失学青年云集广西,很多著名学者荟萃桂林,也为桂林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可能。同时教育科学探讨、教育经验交流、教育会议、学术讲座等活动开展频率,教育书刊量多而质高。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各类学校100多所,省级以上的教育会议、学术活动就有140多次,教育书刊26种。论文主要对高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国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干部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的进展概况进行了论述。第四部分阐述了抗战时期桂林的教育革新活动。抗战时期桂林教育飞跃进展,也并不仅仅体现在各级各类学校数量增加、大批有影响力的教师进入桂林任教及学生数量空前增加方面,还体现在教育革新活动十分活跃方面,这主要是指先进教育思想的践行以及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变革等方面。抗战时期,在雷沛鸿的主持下,桂林继续开展国民基础教育运动并推行国民中学制度,使这两项制度进一步改善,独创性更为突出。抗战文化中的素质教育,是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素质教育论述能使人们意识到民族文化素质的缺陷及弱点,了解在抗战文化运动中普及国民基础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对自身文化的补益、针砭作用,以此发掘既有的长处,弥补不足,体现了极强的抗战文化自觉意识。第五部分探讨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进展的特点。战时桂林教育进展渐趋平衡,教育进展形式多样、类型各别、异彩纷呈。战时桂林教育进展中还蕴含着一种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各级教育激发师生爱国热情,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由于新桂系行政当局和教育主管部门推动力度大,教育进展成效显著。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还体现了一种桂人对于新式教育的不断探讨与革新精神,最终使名人、名校、名城互相辉映,战时桂林教育的进展对中国当代教育事业进展具有巨大的启迪作用。第六部分浅析了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进展的动因。新桂系制订了较为进步的文教政策和有效的教育制度。当时桂林教育进展也有新桂系刻意经营“文化城”的因素。同时,各种抗战文化团体的救亡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决定了桂林教育进展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社团贯彻正确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科技社团为桂林营造了学科学、用科学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教育家群体的领导、推动作用也推动了桂林教育的进展。第七部分阐述了桂林教育进展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历史影响。抗战时期桂林教育的进展最广泛地唤醒了民众,使广大百姓能积极投入抗日洪流当中。桂林教育进展也为抗战文化城增添色彩。教育是文化传播、继承和进展的有效途径和外在方式,对文化的变迁与进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战时桂林教育的进展,将先进的思想、技术、文化带给了进展相对落后的桂林,为桂林乃至广西的现代化起步奠定了基础,对桂林文化的进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抗战时期的广西教育革新,鲜明的体现了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民族性,是在面向世界教育进展走势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存其精华,去其渣滓,建设起合乎时代的新文化,不仅在抗战中它能适合需要,培养出大量的优秀的抗日战争的英雄,就是在抗战胜利后,它仍能奠定国防教育、生产国防教育的基础,担负起建设新中国的使命。结语强调要坚持教育革新的国际化与民族性的有机结合,要确实把优先进展教育落到实处,更要坚持教育的基础性和长远性,把民族地区的进展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总之,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进展的历程中,既体现有与西南乃至全国其他省份相类似的教育共性,同时又因其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进展背景而独显其现代教育特点。关键词:抗战时期论文桂林论文教育论文探讨论文
本论文由www.808so.com摘要3-7
Abstract7-16
前言与综述16-29

(一) 选题缘由16-24

(二) 革新之处24-26

(三) 评述与探讨作用26-29

第一章 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进展的社会环境29-78

(一) 政治环境33-45

(二) 经济环境45-52

(三) 文化环境52-65

(四) 人口环境65-71

(五) 安全环境71-78

第二章 抗战时期桂林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进展78-118

(一) 高等教育78-87

(二) 中等教育87-89

(三) 职业教育89-96

(四) 师范教育96-100

(五) 国民基础教育100-102

(六) 其他各类教育102-118

第三章 抗战时期桂林的教育革新活动118-161

(一) 国民基础教育制度和国民中学制度的改善119-128

(二) 素质教育理念的践行128-141

(三) 教育思想、教育内容适应抗战需要141-146

(四) 教学形式与教学管理的变化146-161

第四章 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进展的特点161-188

(一) 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进展渐趋平衡161-162

(二) 抗战时期桂林教育中蕴含着一种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各级教育激发师生爱国热情,积极参加抗日救亡162-166

(三) 行政当局和教育主管部门推动力度大,成效显著166-172

(四) 名人、名校、名城互相辉映172-178

(五) 教风端正,学风良好178-188

第五章 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进展的动因188-257
(一) 较为进步的文教政策和有效的教育制度的制订与实施,是推动桂林教育进展的原动力188-200

(二) 新桂系刻意经营“文化城”的因素200-214

(三) 各种抗战文化团体的救亡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决定了桂林教育进展的性质和方向214-225

(四) 教育社团贯彻正确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225-233

(五) 科技社团为桂林营造了学科学、用科学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233-238

(六) 教育家群体的领导、推动作用238-257

第六章 桂林教育进展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历史影响257-279

(一) 最广泛地唤醒了民众,使广大百姓能积极投入抗日洪流当中257-267

(二) 桂林教育进展为抗战文化城增添色彩267-271

(三)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271-274

(四) 桂林教育的进展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具有巨大的启迪作用274-279

结语279-286
参考文献286-292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292-293
致谢293-294

点赞:34250 浏览:157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