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网民网络公共危机事件中网民参与行为与公共管理应对

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提要 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开放性、几何扩展性和客观明确性特征,推动了社会问题事件的公共化趋向,网民建立在共鸣、发泄、归属以及关怀等心理需求基础上的广泛的否定性评价参与,进一步促使网络公共危机事件的形成与扩大化,需要做出围绕网民心理干预的公共管理应对。
关键词 网络公共危机事件 网民参与心理 公共管理应对
〔〕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5-0162-07
网络公共危机事件指特定的社会问题事件,在经由互联网络平台的传播过程中,引起网民广泛的否定性评价,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公共性和危机特征的公共危机事件。在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深化的背景下,网络公共危机事件越来越成为公共政策活动、公共治理活动乃至国家立法活动必须应对的公共问题。因此,考察网络公共危机事件的形成及网民参与心理动机趋向,乃是进行公共政策应对、公共管理应对乃至国家法治化建设应对的重要环节。

一、网络传播的公共化效应

这里把网络公共危机事件看作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事件。从操作性角度理解,公共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广泛的人际影响范围和广阔的地域影响空间,影响的路径不仅有直接的利益关联,还包括基于特定价值观念或价值信仰所产生的心理影响。社会问题事件,则是指某些社会事件中所显示出来的过程信息或结果信息,有悖于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价值认同取向,使他们形成相应的否定性评价,常常伴有批评、批判乃至改变事件进程的内在心理需求和外在行为表现。
特定的社会问题事件,经过互联网络的广泛传播以后,就会呈现出明显的公共化效应,无论是其人际影响范围,还是地域影响空间,都有着迅速且近乎无限制的扩展趋向。这种公共化效应,主要来自于网络传播所固有的几个特征:
1.即时性
通过各大门户网站的讨论版、论坛网站等网络信息平台,在信息的发布者和获取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近似的“零距离”或“零时滞”特征,这使他们基本上处于面对面的共同在场式的对话关系状态,这种对话关系状态促成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特征。通常情况下,网络信息一经发布,所有登陆到相关网站或论坛的网民,便立刻接收到该信息。虽然有些网站或论坛实行信息发布审查制度,然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以“关键词”或“忌讳词”为主要技术依托的信息审查对于信息发布的即时性,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对于信息传播而言,即时性又意味着信息传播的迅速和快捷。
2.开放性
网络信息平台的信息发布具有公开展示特征,网民只要进入相关网络平台,就都能够获取相关信息内容。虽然有些网站要求“注册会员”的准入方式(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传播或发布信息的网民),但是,绝大多数的网站对于注册资格都没有严格的限制性条件,所以,通过互联网络平台,无论是对信息的发布者,还是信息的接受者,信息传播都具有一种指向广泛人际范围和地域空间的开放性特征。
3.几何扩展性
通过互联网络平台的信息分布,信息传递和信息获取都不是单路径的,而是有着多重和多选的传播路径。信息发布者和信息传递者可以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方法向多个网络平台发布相同的信息内容,信息获取者也可以借助于强大的网络搜索引擎,从互联网络上获取几乎所有包括相关信息内容的网络信息平台。这种多重、多选式的信息传播过程,将导致相关网络信息传播覆盖对象上的一个巨大的滚雪球效应,从而形成信息传播趋向上的几何扩展性特征。
4.客观明确性
这里的客观明确性不是指信息的具体内容,而是指信息借以传播的符号载体。不同于其他的社会舆论、社会流言或“小道消息”,网络传播信息一般都有着明确、可视以及可复制占有、原件传递的客观性特征,通常都依附于文字、图像(照片)以及视频、音频等传播载体形式,通过这些具有客观性特征的传播符号载体,不仅使该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快捷、方便,而且更容易使相关的信息接收者或信息获取者确信相关的信息内容,为信息影响范围的扩大和影响程度的加深,提供了一个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信息传播要件。
即时性、开放性、几何扩展性以及客观明确性分别从信息传播的动态形式、结构特征、过程趋向以及符号载体等四个方面,促成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公共化效应,使得相关社会问题事件具有了特定的公共性内涵。公共性是该事件进入公共政策议程,成为公共治理对象的一个基本条件。然而,最终能否真正进入公共政策议程,推动公共权力机关动用公共资源加以应对,还取决于事件的“问题”性质,即在该事件经由网络传播形成广泛的人员影响范围以后,相关的信息接收主体,是否对该事件所展示出来的信息内容,表达具有否定性意向的评价回应信息。只有在广泛的信息受众那里出现较为普遍的否定性评价信息的条件下,我们才有理由认为,经由网络传播,该事件已经成为一个公共权力机关必须面对的网络公共危机事件。

二、网民参与行为方式分析

在事件发生的意义上,内在的行为动机或行为取向需要外在的行为方式体现出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www.808so.com
来,在网络公共危机事件中,诱导网民广泛参与的共鸣取向、发泄取向、归属取向或关怀取向,也需要通过特定的网络参与行为方式介入到相关事件的演变进程,这里主要有讨论点击——围观式参与、发帖(包括回帖式发帖)——表达式参与,以及转载——传播式参与这三种最具普遍性质的网络参与行为方式。
1.点击——围观式参与
在互联网络平台,特定的事件或事态信息,无论是文字信息、图片信息,还是音频、视频信息,通常都是以标题展示形式呈现在广大网民面前,而具体内容则以点击标题后链接的方式隐藏在后台,所以,对于网民来说,特定标题能否触动其共鸣、发泄、归属或关怀心理,乃是决定其通过点击行为进一步了解事件或事态详细的首要条件。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其信息发布的点击量往往意味着网站或网页本身的社会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在信息化和市场化交汇的大潮中,这又意味着媒体本身的广告平台价值。所以,仅仅是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网络媒体的编辑们也会把相关事件或事态标题设计的决定性条件看作是如何能引起网民的关注和点击,而不是与其具体内容的代表性问题,这也导致了一种极端化的网络信息现象——“标题党”。在网络公共危机事件中,事件信息或事件标题信息的出现,可能来自于网站(如一些大型门户网站)内部的工作人员,也可能来自广大的网民群体(如一些开放式网络论坛),而后者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社会化网络社会化,主要是指人们自办网站和上网的广泛化。程度的提高,正越来越大地发挥其在社会信息传播以及网络公共事件进程中的重要媒介作用。
对于网民来说,点击行为可能仅仅代表标题中明示或暗示的内容信息能触动其内在心理的某个层面,并不一定具有参与并影响事件进程的动机,但是一旦点击数量聚集或积累起来,便会以“人气”的形式直接反映在网络信息平台,在很多的网络论坛,这种“人气”高的标题又往往会以“置顶”、“加精”等形式显示出“人气”的“滚雪球”效应。
高“人气”意味着高关注度,说明有广泛的网络信息传播效应,网络的超时空性质,又在很大程度上把所有的“点击”式关注都转化成为类似于现实社会中的围观。当然,这种围观是另一形式的共同在场,对于网民来说,这种围观几乎是一种零成本付出的关注,而对于事件中的相关人和担负公共危机应对责任的公共权力使用者来说,这种关注则是一种有形的社会压力和社会监督。
2.发帖——表达式参与
这里的“发帖”包括两种形式:
其一是基于原标题下的回复式发帖,即“跟帖”,通常都是一些内容短小的评论或表达,很多都可以一句话或一个语词(如“顶”、“排”等等)来表达自己的态度,类似于某些单选式的民意调查,是最具典型性特征的网络民意表达形式。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和“点击”一样,回复式发帖的信息展示也被限制在特定网站或论坛的信息平台范围内,其社会影响力和对公共危机事件进程的影响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网站或网络论坛在整个(国内或国际)网络平台乃至现实社会中的影响力地位。
其二是与原事件贴有直接关联的原创式发帖。其关联性一般在网帖的标题上就有明确显示。由于很多网络论坛对首发帖都有着字数上的要求,同时原发帖本身也要求具有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信息展示能力,所以,多数情况下,围绕着相关公共危机事件信息的原创式发帖,大都能提供发帖者关于该事件的较为完整的评价性信息内容,不像在回复式发帖那样,可以简单地以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完成发帖内容。更重要的是,原创式发帖,不再局限于特定网站或论坛的限制,可以通过在群体网站尤其是论坛发帖的形式,发挥着更具广泛意义的网络信息传播功能。
对于网民来说,发帖显然比点击显示出更加强烈的事件参与意向,这种明确的事件参与意向是网络舆论乃至社会舆论形成的基本内容,所以对于特定的事件演化进程的影响力也更加突出,同时,由于绝大多数网站或论坛都要求发帖者的注册资格,通过发帖的IP地址显示或注册环节的个人身份信息,都可能使发帖者面临一定程度上的泄露,况且还有些影响重大的发帖者还会在“人肉搜索”下完全暴露个人的真实身份。这种个人身份信息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发帖所伴随的个人资本投入,相当于现实社会中进行道德评价所要承担的社会压力。
3.转载——传播式参与
转载就是以复制——粘贴形式,把特定网络平台上的网络信息内容,转发到其他网络平台上的网络信息传播行为。转载中涉及的不同网络平台,可以是同一网站、论坛内部的不同版块或分论坛,也能处于不同网络、论坛。显然,后者的网络信息传播效应更加广泛。
转载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发帖行为,转载者可能需要注册ID,其IP地址也可能随着转载发帖而公开,但是转载并不需要转载者个人的观念、态度表达,甚至不需要对原帖信息进行任何形式的加工,比起其他形式的口头转达和文字转引(指间接转引)有着更具简捷性质的信息传播功能。所以,同直接发帖或回复式发帖相比较,转载行为中涉及的语言能力资本和网络舆论压力资本都要小得多。但是,由于发帖本身可能含有明确的事件或事态展示或价值评判取向,所以,即便转载者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评价,转载行为本身,往往也体现了转载者对于原帖评价性内容的认同,或者对原帖所展示信息更广泛传播的行为意向。在这种资本投入相对较少,同时可能兼顾个人观念表达的双重行为动机逻辑背景下,转载这一网络参与行为日益成为网络公共危机事件中,推动事件信息扩展,反映网民参与动机取向的重要参与行为方式。
随着博客、微博在网络信息发布和传播中影响力的不断上升,尤其是(通过网站的认证制度)“博主”个人真实身份信息在网络上的公开化,“博主”网民的参与行为对于网络公共危机事件的演化进程,将会有越来越主动和强大的影响力地位。一方面,通过博主们的发布(包括发帖、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808so.com
转载)行为,关于相关事件信息的发布和传播的时空限制越来越小,通过微博的关注圈和粉丝团,信息共享、观念交流及参与取向都在强化或放大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和共同在场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博主们个人身份信息的公开化,网络信息发布、交流和传播低成本或零成本所带来的虚拟性和虚假性程度越来越小,现实指向越来越明显,这些都将会推动网络公共危机事件最终走出单纯的网络传播空间,而向现实中的公共生活领域,走上公共权力使用者的公共政策议程。当然,也走进了公共政策分析者的研究论题。

三、网民否定性评价的参与心理动机分析

应当指出的是,这里的心理分析,是一种意向性分析,强调理性的行为取向,而行为(即否定性评价)之所以发生,乃是建立在行为主体理性的事件信息认知和利益、价值观念关联性判断的基础之上。
总体上看,诱发网民广泛否定性评价的意向性心理动机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共鸣动机
从评价行为角度看,共鸣通常是指对评价信息的共鸣,一般并不直接指向相关事件,主要表现为对他人评价信息中所显示出来的价值观念甚至评价行为方式的认同或赞同。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网民的共鸣动机或共鸣心理需求,乃是其几何扩展特征形成的一个重要主观心理要素。
在评价信息的表达层面,围绕着某个特定的网民评价信息,共鸣心理常常可以把相关的参与评价网民简单地划分为正反两个阵营,比如很多网民都会以“顶”、“排”等语词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共鸣意向。共鸣意向本身就代表了在社会或公共生活中具有广泛认同和影响力地位的价值观念、价值意识或价值信仰,而其否定性评价指向,不仅显示了网民表达自身价值观念主张的个性展示需求,更重要的是,网民希望通过这种批评或批判,改变事件的演变进程,或者减少以后类似事件再出现的可能。在“网络民意”越来越引起公共权力机关重视的形势下,这种变革性动机往往是公共管理活动中,基于价值关联而发生的公共参与的主要原因。
2.发泄动机
发泄本来是一种极具个性特征的行为或心理,是个人强烈的内在情绪释放或释放需求,并不一定具有群体性或社会性,也正因为如此,在实际生活中,个人情绪、情感的发泄往往会带有一些无法预料、难以测量的非理性特征,如突然的发泄时机、极其私密、隐藏的发泄方式等等。但是,无论从个体的健康心理构成,还是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来看,个人情绪发泄又都有其合理性成分,即个体大都有其情绪发泄需求, 而社会也需要一个充当社会冲突缓解地带或缓冲机制的供社会不满情绪释放的安全阀机制。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网民关于特定社会问题事件的否定性评价,或关于评价的否定性评价,也可以一种个人情绪或情感的发泄性表达表现出来。
在发泄式的否定性评价信息表达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大量的充斥着人身攻击、“问候家人”式的非理性谩骂。现实中的非理性发泄常常伴随着较大的社会风险和社会压力,但网络信息发布的匿名性或群聚性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对于那些有不满发泄需求的网民的吸引力,在这里,相关社会问题事件或其评价信息充当了这个具有强烈否定性特征的不满情绪发泄口。
3.归属动机
归属是一个社会关系概念,反映的是人们生活的群体状况、组织状态或社会状态,从社会心理角度看,是指个体希望融入相关社会生活范围或空间的群体归属需求、组织归属需求以及社会归属需求等等。对于个体而言,这种归属需求,不仅包括那些具有直接利益关联的群体行动支持、组织行动支持和社会行动支持,更重要的是,还有着心理层面的内容,每个人心里都或多或少有着情感或情绪上的群体归属需求动机、组织归属需求动机或社会归属动机,归属需求的追求和满足乃是人们建立社会安全感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网络空间的部分虚拟性质,使它更多地指向人们的需求层面,通过对于特定社会问题事件或其评价信息进行否定性评价的群体性参与,相关网民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志同道合”者,比如所谓的“愤青”、“精英”等等。在此意义上,经由网络传播和评价的归属需求满足过程,也发挥着一定的社会组织化功能,虽然关于特定社会问题事件的否定性评价往往会随着时间以及事件处理的终结而逐渐消退,然而一旦类似事件具有多次乃至频繁出现的趋势,由此推动网络空间形成特定的具有一定组织化特征(如固定的网民构成、评价取向、评价表达方式等等)的网络归属群体,他们的网络评价行为将会给整个网络信息的传播以及网络舆论取向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
4.关怀动机
关怀也是一个社会关系概念,体现了人际关系中具有怜悯、同情、援助、爱护等利他内容的人性需求动机,因此,也属于道德意识的重要构成内容。
在社会生活中,关怀意识、关怀动机的形成,常常伴随着一个个体自我高尚化的过程,抱有关怀意识,并有关怀行为动机的人,通常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善良、利他且占有一定道德制高点的人,同时,关怀动机的满足,也会带来相应的个人心理满足。从社源于:科技论文写作www.808so.com
会道德角度看,利他的关怀行为,可能会伴有一定的个人利益损失或个人成本,比如在公交车上为他人让座,就意味着让座者要更劳累地站着,慈善性捐款意味着一定的个人财产付出,等等。显然,通过网络传播的评价性信息表达,网民个人成本或社会风险,都将被降低到一个极低的水平。部分地因为如此,我们能够看到,与当今现实生活中人情冷漠、社会道德关怀严重缺位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网络评价中强烈的道德关怀甚至泛道德化现象、滥用道德评价的状况。而且,与网络否定性评价相关的社会问题事件,大都是一些有着明确强弱势力之间矛盾、冲突关系事件,如当权者的骄横,为富不仁,社会弱势群体受到不公正对待,维权无门,等等。对于这些社会事件的否定性评价,可以为网民提供明确而且社会风险和社会压力极小的道德制高点。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否定性评价,相关网民可以实现自身的关怀心理需求,展示其对于和善社会秩序的向往,乃至影响相关事件的演变进程。
当广泛网民的评价性参与,即共鸣、发泄、归属以及关怀等心理需求的表达,都以一种否定性评价意向指向特定的社会问题事件的时候,就意味着该事件已经通过网络传播演化成为一起公共权力机关必须应对的网络公共危机事件了。
人类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积累性。在相同的情感需求、情绪状态和评价取向反复出现、持续存在的形势下,就可能形成个体稳定的心理构成,而在群体构成和社会关系层面,这就是稳定的社会心理状态,它是主导社会舆论的基本要素,在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络信息空间,则是主导网络舆论的基本要素,以否定性评价信息主导的网络舆论,乃是网络公共危机事件形成的最重要标志。在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网络给人们社会生活、公共生活带来越来越重要影响的形势下,关注网络信息传播,以及经由网络信息传播而形成网络公共危机事件,乃是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研究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四、网络公共危机事件的公共管理应对

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开放性、集合扩展性和客观明确性,以及网民否定式评价参与的共鸣动机、发泄动机、归属动机和关怀动机,推动了网络公共危机事件的形成乃至扩大化。
从公共管理角度看,网络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或形成,往往意味着特定公共管理问题或公共政策问题的出现,需要相关公共管理者在维护公共管理秩序的目标下,凭借既定的公共管理授权,对其进行干预。以下主要讨论基于缓解或消减公共危机危害后果的政策应对选择,是一种指向具体公共管理事项的政府组织行为,网络传播的固有特征是难以克服的,所以,在前文网民参与心理分析的基础上,下面主要讨论的乃是以参与网民为政策对象的心理干预行为,沿着网民参与的意向性划分,政策性心理干预也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源于:论文 范文www.808so.com

点赞:6026 浏览:1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