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科学清末民初新型知识分子科学中国化实践

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虞和钦系清末民初游走科学、教育、军政界、实业界的新型知识分子。在西学东渐的三个历史阶段中,传教士学术传教和洋务运动技术引进两个时段,“科学的中国化”实践仅局限于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中日甲午战争后,面对日渐式微的国势,一批脱胎于中国传统士人的先知先觉者,开始将眼光转向西方科学,西学东渐遂进入科学启蒙时期。这一时期,这批先知先觉的新型知识分子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传播的内容亦逐渐以科学知识,扩展到科学知识与科学传统、科学思想等并举,即他们通过科学研习、科学翻译、科学教育和科学实业等对策或路径,实现“科学的中国化”。在这类新型知识分子中,除人们所熟知的戊戌改良派人士外,还有一批被历史烟尘湮没的士人,他们自觉地放弃科举,改业科学,为实现“科学的中国化”而筚路蓝缕,惨淡经营,虞和钦便是其中的最具代表者。“历史是由个人活动构成的,所以人们探讨历史总是离不开人物的探讨。”科学史探讨,自不例外。就国内而言,科学人物的专门探讨大都集中在中外主流的科学家群体,而对清末民初时期这批脱胎于传统士人,敢于弄潮,且致力于科学中国化实践的先进知识分子,除杜亚泉等少数人着力较多外,而其它的则少有关注。就虞和钦而言,要么是一般性的史料搜集,要么是其它探讨中略有述及,而系统的专题探讨则是阙如。本论文围绕虞和钦科学中国化实践的中心论题,总体上遵循先西方科学知识传播、后西方科学传统移植,先科学实践、后科学思想等写作思路,采取文献解读、文献统计、史料考证与浅析、比较探讨等探讨策略,以档案文献等零次文献,以及著作、文章等一次文献为探讨的基本依据,在考查虞和钦的生平与著述、科学中国化实践的背景与同道的基础上,以其科学知识传播、科学传统移植、科学思想诠释等方面入手,浅析他在“科学的中国化”实践中的贡献及特点,明确他在中国近代“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大潮和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应有历史地位,在为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探讨提供一个新视角,为这一时期脱胎于传统士人的“非主流”科学人物探讨方式提供一个范例的同时,也为中国近代科学史探讨积累或厘清史料,为科学史的进展提供新的素材。全文共分为7个部分:绪论部分概述论文的选题背景、相关探讨近况,以及本论文的探讨策略与思路、探讨难点与学术价值。第一章、第二章分别对虞和钦的生平、著述情况,科学、实业之外的以政、以军经历,以及他科学中国化实践的思想观念基础、社会背景和一些志同道合者进行综合介绍,以期为浅析和评价虞和钦科学中国化实践的贡献和特点提供基础。第三章重点以科学基本论述译述、科学术语与科学名词诠释、科学命名法制定等方面考查、浅析虞和钦对传播化学知识的贡献,同时也简单地介绍、浅析他在地质学、气象学方面的一些奠基性工作和思想。第四章主要以组织科学团体、创办科学实业、主编科学期刊,以及充任理科教员、编译科学教材的科学教育实践等方面,介绍、浅析虞和钦的西方科学传统移植工作。第五章主要介绍、浅析虞和钦的两种理学——西方科学作用上的理学和加入不少西学思想,尤其是西方科学知识的性理学——思想:前者是他对科学技术的解读与深思,后者是他对中国传统理学的继承与进展。结语部分主要是在全文系统探讨的基础上,浅析虞和钦科学中国化实践的特点,进而客观地给出虞和钦及其科学中国化实践活动的历史评价:虞和钦是19、20世纪之交由传统士人转变为醉心科学的新型知识分子,并与同时代的其它新型知识分子一道,取代西方传教士而构成20世纪初科学中国化实践的一支重要力量,以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战争以来科学传播主体与受传对象的心理距离,提升了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效率。他尽管还称不上严格的(即社会学作用上的)科学家,然而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呕心沥血,以其孤特的方式推动了西方科学知识及科学传统在中国生根。他是中国以传统到现代转型时期的弄潮儿,是中国近代化的推波助澜者,但由于某些特殊的理由,他的那些“中国第一”在一般书刊中鲜有提及,其科学、实业、教育等科学中国化的实践活动自然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以致他未能像任鸿隽、吴承洛等后来留学欧美的第二批新型知识分子那样,为后世所熟知。不过,虞和钦在近代科学的中国化实践中所以事的那些工作,尤其是那些开创性的工作,无疑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具有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关键词:虞和钦论文新型知识分子论文科学中国化论文科学传播论文
本论文由www.808so.com摘要6-8
Abstract8-14
绪言14-21
1 选题缘起14-16
2 探讨近况16-18
3 探讨策略与思路18-19
4 探讨难点与价值19-21
第一章 虞和钦的生平与著述21-50
1.1 家乡、家世、家教与军政生涯21-39
1.1.1 崇文尚商的家乡:柴桥22-23
1.1.2 以儒贾到业儒:家世23-24
1.1.3 以双亲到父执诸生:家教24-28
1.1.4 以格致科进士到省府首席参议:军政生涯28-39
1.2 著述概览39-50
1.2.1 科学文章40-41
1.2.2 科学著作41-43
1.2.3 其它著述43-50
第二章 虞和钦科学中国化实践的背景与同道50-70
2.1 科学中国化实践的背景:基于思想史与社会史的浅析50-59
2.1.1 思想史浅析51-55
2.1.2 社会史浅析55-59
2.2 科学中国化实践的同道:相关新型知识分子举要59-70
2.2.1 杜亚泉:“同气相求”者59-62
2.2.2 钟观光等:实学社成员62-67
2.2.3 林涤庵等:沪上镇海籍实业家67-70
第三章 科学知识的引介与传播70-115
3.1 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引介70-84
3.1.1 引介元素周期律的背景70-71
3.1.2 引介的形式与内容71-75
3.1.3 基于文献统计的相关浅析75-84
3.2 化学命名法的引介与制定84-101
3.2.1 化学命名的识见与相关工作介绍85-86
3.2.2 无机化学命名“某化某式”的引介、推广与影响86-91
3.2.3 《有机化学命名草》及其学术影响91-101
3.3 化学名语的诠释与化学论述之传播101-106
3.3.1 化学名称、术语的诠释101-104
3.3.2 化学基本论述的传播104-106
3.4 地质学与气象学的传播106-115
3.4.1 地质学著作的译述106-108
3.4.2 地质学的研习与传播108-111
3.4.3 气象学的研习与传播111-115
第四章 西方科学传统的移植115-148
4.1 科学团体的组织115-119
4.1.1 科学社团的雏型:实学社115-116
4.1.2 专门科学社团:中国化学会116-119
4.2 科学实业的创办119-128
4.2.1 灵光造磷厂119-120
4.2.2 科学仪器馆120-123
4.2.3 开成造酸厂123-126
4.2.4 开明电器厂126-128
4.3 《科学世界》的创刊与编辑128-135
4.4.1 《科学世界》的概貌129-132
4.3.2 《科学世界》的科学启蒙功能132-133
4.3.3 《科学世界》的主要特点浅析133-135
4.4 科学教育实践135-148
4.4.1 充任理科教员135-137
4.4.2 编译科学教材137-148
第五章 两种理学思想的诠释148-172
5.1 西方科学的理学思想:科学技术的解读与深思148-158
5.1.1 理学是唯一能阐明自然之理者149-151
5.1.2 理学是生产力151-153
5.1.3 理学可以“消长”中医153-158
5.2 性理学思想:中国传统理学的继承与进展158-172
5.2.1 基于“身心异性说”的思想159-163
5.2.2 基于“心物端环说”的宇宙观与本体论163-165
5.2.3 运动观与辩证思想165-167
5.2.4 二重性质的认识论167-168
5.2.5 性理学中的科学与科学划界168-170
5.2.6 性理学思想问世的背景与作用170-172
第六章 结语172-179
6.1 虞和钦“科学的中国化”实践的特点172-177
6.1.1 以学缘、地缘为纽带172-173
6.1.2 以实业为目的与手段173-175
6.1.3 以上海为中心175-176
6.1.4 以桐城派的语言风格为著译旨归176
6.1.5 体现出敢为人先的精神176-177
6.2 虞和钦及其相关工作的评价177-179
6.2.1 虞和钦的历史定位177
6.2.2 虞和钦科学中国化实践及其相关工作的历史作用177-179
附录

一、虞和钦年谱简编179-199

附录

二、人名索引199-206

参考文献206-216
致谢216-218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著与参与的科研活动218-219

点赞:24756 浏览:109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