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媒介与交往:祝福短信“群发”现象传播社会学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旨在透过手机祝福短信这一传播现象在一定理论范围内来分析当前媒介与社会的相媒介与交往:祝福短信“群发”现象的传播社会学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互关系,进一步揭示媒介与社会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祝福短信;复制;效率;技术
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手机的不断普及,手机短信已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近年来日益流行又备受诟病的的手机祝福短信正是充分运用和发挥了手机短信大批量复制性、精准到达性、受众广泛性以及“一键群发”等优势。

一、手机祝福短信盛行的理由分析

施拉姆将受众的媒介使用比喻成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来选择食物,而媒介就好比是在餐厅陈列的各种菜品供人们选择。既然人们接触某种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那么,人们为何要选择手机作为主要的表达祝福的方式呢?

一、传播技术上的优势:

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人们选择不同的传播途径,是根据传播媒介及传播的讯息等因素进行的,人们选择最能充分满足需要的途径。手机短信被称为“拇指经济”,祝福短信的内容只需经过复制后经拇指轻轻一点便可转发给上百人,还省去了挖空心思编辑内容之苦。从报偿的保证上来看,祝福短信是经专人编写后发到用户手机上的,其内容一般来说都是别出心裁,构思独特,语言应景且幽默诙谐的,深得传者受者好感。其次是短信到达的无限制性,即不论对方开机与否,短信都可以按时到达,再有就是手机短信本身传播成本低廉,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接受到祝福之后便可以马上回复,其传播速度快捷且传播范围较广。这些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都是对传者/受者报偿的保证。

二、符合中国文化特征。

手机祝福短信契合了东方文化含蓄内敛的本质,手机短信通过文字传递,可以避开语言表达的直白和生硬。尽管语言表达更带有个人色彩,但通过文字更能够委婉传递深情和内涵,尤其是对于现代人来说,人们交际范围广了,合作伙伴多了,但并不是每个都是无话不谈的“知心”,因此,为了能够既深情表达祝福,维系感情,又避开因对方“带熟不熟”显得冒昧和唐突,选择手机短信则可以实现含蓄温婉地传达。其次是短信表达祝福在语言形式上更加适合东方文化。

三、从众或强制。

从众指的是跟随大流,大家都通过短信方式表达祝福,其传递效果可以另当别论,但作为社会人,跟随也许就是一种时尚。因此,这种风气便得以社会化。其次是强制,强制是指被迫回复祝福。由于手机祝福一般都是通过群发的方式传递的,因此传者大凡并不太区分和受着关系的程度,并以此来决定发或不发,或是发什么样的内容。因此,不论交际的程度如何,都发并发送一样的内容。因此,收到短信的一方即使发现很多复制粘贴的痕迹(如落款未改等),或者觉得收到祝福深感意外,但还是出于礼貌给予回复。
以上三方面即是促使节日期间手机祝福短信如同核裂变般传播甚至爆炸的主要理由,而这种脱离情感的物理上的裂变会形成怎样的一种社会关系呢?

二、效率与个性

而当人们在为追求效率和快捷利用手机短信表达祝福以维系情感并乐在其中时,祝福短信却时常又让人遭遇尴尬,当手机用户满心欢喜地打开一条来自于亲密友人的祝福短信并逐字阅读的时候,却发现友人落款的姓名十分陌生。以上便是经过信息工厂大批量复制的产品,它包装精美、但在经历了无数次的的复制之后形成的标准化版本,却使复制产品失去了固有的“灵光”。这正如本雅明所说:“机械复制技术制造了‘世物皆同的感觉’”,消解了古典艺术的距离感和唯一性,导致了古典艺术的‘灵光’消逝,即艺术美境的流失。”当诗意被无数次复制后, 艺术的独一无二性和灵光就消失了。灵光消失以后,技术就占据了人类的生活空间,技术以它伪装的热情和真诚取代了人的本真存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技术挤压了人类的情感。而从祝福短信的复制群发这一单一现象来看,以上所谓“技术”便是媒介即手机短信,这其中折射出的是媒介与社会的关系。
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使人类社会关系从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发展。麦克卢汉的经典理论则是表述为媒介即讯息,他认为媒介的发展使人类社会从口语媒介时代的“部落社会”到文字印刷媒介时代的“脱部落社会”再到电子媒介时代的“地球村”。而反过来,社会是媒介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纵观新闻传播史不难看出,每一种新兴媒介的问世都是应运社会需求的不断升级而生的。媒介总是按照社会需要的样子来发展自己的,它首先延伸了人的视觉,又延伸了人的听觉,最后又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进行统合延伸,创造了一个类现实世界的媒介世界,这便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媒介发展路径,即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时至互联网和通讯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如果说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是对普遍作用上有着相同感官的大众的延伸,那么网络和手机则是对每一个体的个性化延伸,个体的“需要”根本地决定着他的“使用”,因此,人需要能够和媒介对话,于是,鼠标和键盘连接了人脑和电脑;人不仅需要和媒介对话,还需要媒介能够随叫随到,于是便有了移动电话。
手工劳作,生产个性。机械复制,成就效率,它是机械工业化社会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基本的技术手段。在整个媒介与社会共进发展的历程中隐含着效率和个性这样一对矛盾,社会生产在孜孜以求效率的同时却丢失了个性。
特定的媒介形成了特定的社会关系,特定的社会背景造就了特定的媒介形态。手工生产使每一件商品、艺术品都烙有深刻的个人痕迹,每一件劳动产品都是在某一具体时间空间得以生成问世的,具有唯一性和独创性,这便自发地形成了个性化的社会特征,相应地在这一时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以口语或书信交流进行的,逢年过节表达祝福的方式也自然是以亲戚朋友间的互相走动为主,这时候的人际交流范围基本是以血缘或地缘来划分的,这种亲力亲为的祝福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加生动,更加稳固,但交际的范围一般来说很难脱离时空界限。到了机械大工业时代,机械代替了手工大批量复制生产,社会以追求效率为中心,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得以迅猛发展,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大为扩大,跨越了时空界限,将感官延伸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于是,人们表达祝福的方式逐渐从以身体的流动为主走向技术主导下的以电子信息的流动为主,从电报到固定电话再到MSN、再到手机祝福短信的一度风行于世,不难看出,人们祝福表达的方式是随着社会的高效率化而不断发展的。“高效率化”最基本的手段依赖即是复制,(下转第192页)媒介与交往:祝福短信“群发”现象的传播社会学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点赞:6873 浏览:2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