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初探语文“后进生”转化对策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后进生,是指素质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相对滞后的学生,是就某个学生群体而言的相对概念。通常情况下,最突出地表现在品行和学业成绩等方面的相对滞后。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用素质教育的标准来看,“后进生”与“非后进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本文谈论的对象是指语文学科的后进生,即在语文学习上相对存在困难的学生。
关注语文教育,从关注语文教育心理开始。对于语文“后进生”,笔者首先从心理学的层面来剖析一番。

一、语文“后进生”的心理特征

(一)认知特征

语文“后进生”的认知特征,突出表现在对语言、文字存在一定程度的冷漠,即对语言缺乏感性认知,从而导致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偏弱,想象力缺乏,以及思维和智力发展滞后。语言既是进行思维的工具,也是接受知识的工具。如果一个学生感受不到每一个字、词语、句子中所包含的感彩,那么他就不可能被语文世界所吸引。而语文学习的落后,又间接影响到他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一切知识的学习都依赖于语言、文字。无论学习何种知识,如果不能达到阅读与思考同步进行的境界,学习自然会举步维艰。

(二)情感特征

通常,“后进生”不但对知识抱着冷漠的态度,对身边的人和事也持相对冷漠的态度,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常常表现为不够自信和内心封闭。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冷漠态度的形成自然与诸多因素有关。然而,语文老师对这类学生的正视和关注,可以点燃孩子心中热情的火焰,因为语文是一种可以指引他学习更多知识的工具,一旦拥有了这种工具,他就打开了自我启蒙和自我教育的门。

(三)意志特征

由于长期缺乏意志锻炼,“后进生”的意志通常都较为薄弱,自控能力较差,不能主动在实践和反思中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方法。在外则表现为怯懦、迟钝和行动力缺乏。这种意志特征的形成与他成长期所面临的种种受挫经历有关。在语文学习方面,突出表现为缺乏毅力和恒心去背诵、学习、思考与钻研,而这又进一步导致他的语文认知功能发展遭遇瓶颈。

二、语文“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一)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是一种人性化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应用要求教师本身具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并且拥有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可以说,这种方法是建立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之上的,因为几乎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都不同,他们需要不同难度的知识来促进智力的发展,也需要不同的指导方法来点拨。然而班级授课制决定了教师不可能为每个孩子皆制定一套学习方法,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分层次教学,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课后作业。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知识的光芒才能照射到班级的每个角落。要尽可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并且将这种关注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只要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进行力所能及的智力训练,学生一定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二)重视课外阅读

所谓的语文“后进生”,在课堂上一般较难体会到“文本分析”的快乐,他们对于教师们按照教案来解读课文的模式已经麻木到提不起多大兴趣。有些学生喜欢的篇章都有可能被某些教师解读得支离破碎,反而失去了最初的惊艳与喜爱。因此,对于这类学生,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利用分层次教学来关注他们,还有一种办法可以使学生快速成长起来。这种方法被苏霍姆林斯基看成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更被尹建莉女士称之为“魔杖”,这就是——课外阅读。
大部分对文字冷漠的人,就是因为缺乏对语言的感性认识。对于这类学生,上再多的课外班,灌输再多的解题方法,都是无法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的,更无益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这种学生的症结往往就在于:缺乏课外阅读。
无数调查证明,“后进生”往往对“课外阅读”敬而远之,有些是由于父母误导,有些是由于家庭条件所限,还有的则是缺乏老师的正确引导。这个被苏霍姆林斯基当成后进生的“解药”一般的东西,就是阅读。他说:“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
为什么学校会制造出越来越多的语文“后进生”?为什么学生厌恶阅读和作文?归根到底,是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读得太少,阅读数量不跟上,阅读质量就不可能提高。这里举两个成功的案例,第一个是魏书生,他教语文时,教科书只占用一部分时间,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们读书看报。第二个是韩兴娥老师,她教低年级的学生便是采用大量阅读法,她的教学思路很简单:千方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阅读。据统计,虽然韩老师的天忙于读课外书,但成绩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后进生的数量逐渐减少以致消失。这就是神奇的魔法!扩大阅读范围,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这是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最好办法。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一直是极受西方推崇的一种教学策略,近年来中国的教育界也深受其影响。在合作式教学中,通常由2-6名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合作或互助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方式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语文学习,最终是以交流为目的。既然如此,学生的积极讨论和发言应该成为课堂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因此,必须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条件和氛围。有些学校已经取得了有效进展,比如,把传统的座位模式调换成六人一组、三三相对的、利于讨论的座位模式,教师也改变自己“满堂灌”的方式,利用“交流案”来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这种方式能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尤其是课堂表现不积极的“后进生”。在这种氛围里,学生感受不到传统课堂上压抑、沉闷的气氛,每个孩子都能在开明、自主的氛围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定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以讨论为目的为班级分组,进行合作学习之外,还能建立一些兴趣小组来丰富合作学习的形式和内容。因为语文是与许多种艺术形式相通的,譬如电影、漫画,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趣味性十足而又广受学生欢迎的艺术载体来组织学生在一起学习,在课外开展一些交流、讨论活动,并最终回到语文学习中来。
总之,对于难啃的“后进生”问题,无数伟大的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语文教学实践者等前辈们已经给出了许许多多的解决方案,只是我们缺乏向大师学习的诚恳态度,在对待“后进生”这个问题上,固执己见、冷漠自持,导致这个问题变成源于:论文的格式要求www.808so.com
“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然而,所有的问题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把握住了“后进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对症下药,必能顺利实现转化。
参考文献:
王丽主编.名家谈语文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廖晒君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410081)

点赞:18919 浏览:82684